2010-02-17

天生勞碌命

(來自 2008.04.15 傑森等等我)


當初去申請日本交流協會的研究經費時,我以為可以來日本逍遙兩個月,然後隨便寫一篇短短的報告就交差了事。

「應該A4寫個兩頁就可以了啦!」那個提供我申請資訊的朋友這麼講。

真的有這麼好的事嗎?我心裡有點懷疑。雖然說日本人可能是拿這些預算作政治公關,但是真的可以這麼心安理得地,把研究經費當成旅遊津貼來用嗎?

我決定去問問那些以前曾經得到研究贊助的朋友們。

朋友A說,他當初來呆了四十天,拿到經費以後就頭也不回地離開,徹底把日本玩了一遍,老婆小孩全程陪同。

另一個朋友B,也曾經申請了兩個月研究,也是把日本逛遍了。但最後究竟花了幾天在研究工作上?「應該是兩天吧」,他說。

朋友C說他只得到一個月的經費,而且花了不少時間去做訪談。但問題是他回去之後根本沒時間寫報告,也因此被日本人追縱了大半年,好像通緝犯一樣。

是喔?難怪交流協會研究贊助的網頁上,完全找不到各位「先輩」的報告,可能是日本人也覺得你們太打混了,怕登出來有不良的示範作用吧!

好吧!如果真的可以爽成這樣,那實在應該多花點時間,研究日本旅遊行程才是正辦。於是我從親朋好友和書店裡,搜刮了將近十本有關東京、京都和全日本的旅遊書,花了一星期全部K完。神遊著關東關西、四國九州,編織著一個心曠神怡的日本流浪生涯。

但是像我們這種臉皮薄的人,還是心虛地想做個樣子。這次既然是申請來日本研究當地大規模的「市町村合併」,還是得進行一些訪談,於是我翻開通訊錄,找了十五個我認為應該和日本有往來的朋友,把研究大綱用Email傳遞出去,希望他們當中會有三五個認真一點的人,可以幫忙我找採訪對象。我鬼祟地計畫著,只要去找這幾個人聊一聊,再google幾篇文章和報導抄一抄,應該不難交差了事。

但誰知道最後事情演變成這樣呢?

也許,也許是我的Email寫得太誠懇了,或者是我的長相太認真了。這十五個朋友,幾乎個個都有線報回傳,每個人都相當認真地聯絡了他們在日本的摯友舊識,提供了一串又一串的聯絡名單,要我到日本後一定要和他們聯繫。

我有點頭皮發麻,實在是超乎預料地盛情難卻,也只能一方面很客氣地一一聯繫著,一方面想著如何收拾這「盛大」的局面。

只是事情一旦盛大起來,幾乎就無法收拾了。因此我從抵達日本的第一天開始,平均每天都有一場以上的訪談,這還不包括那些想私下聊聊選後台灣新局勢的約見。而且被仲介的訪談對象,也都很熱心地繼續仲介著其他人,於是這名單就像是吹氣球一樣地膨脹著,目前還沒有結束的跡象。

每多一次訪談,就多一次的準備工作和記錄整理。算算今天是來東京的第九天了,可以說過著如研究生般的生活。所造訪的景點屈指可數,很多時候還是在景點的咖啡廳裡充實地閱讀英文論文。

腦海中的神遊日本,至今還停留在神遊的階段。

天生勞碌命。這是我對自己的人生下的結論。而勞碌的人不應該有放鬆的幻想,無論何時何地,因為工作不但不會消失,而且總是如影隨形。

沒有留言: